by Grace

  「在我公司幾乎所有員工都是騎自行車上班的!員工每騎兩公里我就多付他們一美元薪水,就算刮風下雪你一樣可以看到我們的自行車棚是滿的!這不單是為了響應節能减碳,更是增加了公司的利益。員工停車場的空間減少了,我們可以投入生產的廠房就增加了,你們說這是吃虧還是受惠?」說這話的人,正是剛特.鮑利。身為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創辦人、投身生態永續事業二十多年的企業家鮑利,在聯合國的全力支援下,蒐集了一百個無廢棄、零污染、低成本卻能創造龐大商機,帶來上億個工作機會的商業模式。

  小小實習生Grace有幸可以參加上週五(7/23)由天下雜誌舉辦的「從永續的藍色革命,看台灣未來的發展商機」論壇,主辦單位特地邀請《藍色革命》一書作者剛特.鮑利親臨現場,為台灣的政府代表及企業領袖們分享由他所提倡的「藍色經濟」概念。十分興奮的Grace於參加論壇之前已拜讀《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一書,並希望能於論壇當日全神貫注聆聽其書中精華,同時感受大師風采!

  身為一名成功創業家的剛特鮑利1983年即27歲的年紀與施振榮、林懷民等人同時獲選為第一屆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同時也是該屆最年輕的當選人。精通七種語言的他,曾旅居瑞典、法國、日本、哥倫比亞與美國等地,是名副其實的企業公民,歷來創業的領域涵蓋了商業、文化、科學與教育,任何可能讓地球更美好的改變,鮑利總是勇於嘗試。同時身為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研討國際問題的全球智囊組織)的成員之一,鮑利於1994年決定從企業界退休,創辦「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o Emissions Research InitiativesZERI),全心投入研擬創新的藍色經濟模式,以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皆能永續發展。目前己獲得比利時、瑞典、加拿大、美國以及日本等政府及企業大力扶助,並共同推廣「藍色經濟」概念應用的商業模式。

  於論壇當天,剛特.鮑利分享了《藍色革命》一書中100個創新發明的篩選緣由。其實當初世界各地原有超過三千個提案,但鮑利以「已實現的、最能造福人群的、符合大自然定律的」原則作為篩選基礎,親自拜訪了所有的發明家,最後將這100個精華個案收入書中。鮑利也解釋到,藍色經濟跟綠色經濟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綠色經濟雖然環保、充滿善意,但企業卻得投資更多,消費者也花費更多,就過往經驗來看其實成效不如預期!而藍色經濟不僅重保育,也談再生。跟大自然學創意,發掘成長妙方,以有限資源創造更多!以下就依鮑利書中的分類,為大家介紹四個Grace自己認為最有趣的個案:


第一類、效仿生態系統串接物質,養分與能量

  此類個案最有可能創造工作機會、迅速因應多元需要、創造多元的效益,並且產生現金流量,甚至累積社會資本。這些案例已在世界各地落實,儼然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小案例:竹造建築

    來自日本的阪茂先生以再生紙模仿竹子的形式和結構強度,把廢料流的纖維素變成建材。2000年的德國漢諾威世博,他為日本館設計紙造的建築架構,可幫流離失所的災民迅速搭建紮實與實惠的住屋。  

  竹子的產量豐富,成長迅速,原產於熱帶地區。開發中國家若以竹子當建材,將有助於住屋需求的提升。竹子的耐用度和性能甚至可媲美鋼鐵和鋼筋混凝土,而且價格更便宜,更容易取得,不但可迅速培植,又不會排放碳氣。竹子的需求增加也能促使遭濫墾的熱帶地區重新造林,如此一來即可減少土壤流失,利用竹子保存水分的能力恢復地下水位。  

  維勒茲也是公認的竹子建築大師,他和團隊運用德國布萊梅科學大學Ing Llaus Steffens教授的見解,和德國的博德以及哥倫比亞的歐坎波卡羅合作,在2000年德國世博會中,設計與搭建ZERI的展館,架構是使用竹子、再生混凝土,以及陶土、水泥、竹纖維面板的混合物。


第二類、以無代有

  現今大家對於物質消費的合理水準多所爭議。一但仔細衡量仿生而產生的創新發明會發現,有些產品雖是目前的市場標準,其實可能毫無必要.這表示我們可以削減一些如高成本、為了因應市場需求而連帶造成的傷害。

小案例:不用電池

  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的史拜斯正在研究如何取代電池,例如靠體溫和聲音的壓力波所啟動的手機。雷諾茲則運用他對鯨魚發電與導電方式的了解,設計出不用電池的醫療設備。不用電池和電線後,就不會再衍生大量的廢料流,也可以降低我們對礦石的需求、減少成本,節約能源。這類創新可以促進其他裝置或玩具的新設計!


第三類、加速永續發展的新平台技術

  此類創新發明的關鍵在於整合這些發明和其他的技術,讓縱效變成策略性的市場優勢。

小案例:受象腿啟發的助聽器

  羅德威爾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助理研究員,在研究大象的叫聲時發現,大象的叫聲是由兩個不同的聲音組成的,一個是從空中傳送,另一個像地震波一樣,是從地面傳送。從地面傳送的震動可以傳兩倍遠;再者,大象跺腳所產生的震波能傳到32公里外,大象因此可以用這些震波做有效溝通。羅德威爾的研究可能促成助聽器設計上的突破。若把這項發明與靠溫差啟動的微電池結合,對聽障人士來說將會是一大福音。目前光是美國,聽障人士每年就要購買兩百五十萬份的助聽器。


第四類發人深省

小案例:緩衝震度

  2002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伊凡.施瓦布教授率先提出疑問:啄木鳥如何避免頭痛?日本鳥類學家在完整研究啄木鳥的喙、顱骨和身體後,發現了這種長喙鳥類的精巧構造,原來是鳥喙後方有個液囊,可以吸收在餵食、築巢、搥打時不斷產生的震動。日本金澤大學的尾田十八和豐田汽車的阪野憲一後來根據這項特殊構造,設計出新的汽車減震器。這項創新雖然不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對汽車乘客的安全與舒適都有助益,並且讓我們又更加尊重地球上的各個物種。


  鮑利先生在介紹完各式各樣精采的個案後,特別強調了一點:「所有的這些創新發明都完全符合大自然的定律!」想想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棵樹在冒芽生長以前會先計劃好自己的一生該怎麼走?他所做的就是依循大自然的定律,發芽生長茁壯並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我們所需要的新點子正是像這樣的發明,按照大自然定律給我們的啟發,並讓所有的點子都能融入於自然。

  在剛特.鮑利先生演講完後,繼續進行的是「從永續的藍色革命,看台灣未來的發展商機」論壇。天下雜誌特地邀請了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先生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先生一同與會討論。令Grace覺得特別的地方是,聽成功企業家談永續環境的維護會有一種更實際的感覺!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資金以及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而這樣的能力是我們一般大眾不會擁有的。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可以讓更多人正視這項議題,漸漸改變以往所習慣的思維模式,以永續的概念去思考每一項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比較可惜的是,Grace在鮑利的書中沒有發現來自台灣的創新發明!施振榮先生也在論壇中提到,台灣身為科技之島,理應具有非常多的創新發明人才。期盼在未來台灣也可以提出藍色商業創新點子,為永續環境的維護盡一份心力!


相關連結: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

http://www.cwbook.com.tw/common/book.jsp?productID=4173



收藏本文: HEMiDEMi個人書籤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google funP Share/Save/Bookmark


此文章在 星期三, 7月 28, 2010 分類為 你可以單獨訂閱 訂閱此分類 項目. 或者 留言回應, 在此我先謝謝你的參與. .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