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於霄裡溪流域有多處農地,部分引用霄裡溪流域溪水,部分引用山泉水,此次榮獲殊榮的稻米為引用山泉水的農地。)
霄裡溪水質,無疑是龍潭農民觀關心的議題。而與農民們溝通協調,也是友達很重視的一塊。龍潭冠軍米得主朱武斌先生,從一開始質疑霄裡溪水質,到現在逐漸信任,到底經過了哪些過程呢?
由福斯汽車所發起的「The Fun Theory」大獎,鼓勵民眾或是公司單位激發創意想像力,用輕鬆有趣的方式,鼓勵大家願意為生活做一些改變,以支持節能減碳的樂活型態!由於這些創意點子真的的非常有趣,Grace日後將精選得獎作品為大家做介紹。希望大家也能被這些創意的點子感動,願意為更健康、更永續的生活型態做一點小改變!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鼓勵民眾走樓梯的標語,在友達,公司也規定在五樓以下的樓層辦公的員工最好走樓梯到辦公室,不但可以運動一下,又可以響應節能節碳的目標。但是大多數人應該是懷著遵守規定的心態,而不是真的自發性想走樓梯。於是這組人馬就想出一個點子,讓大家因為覺得好玩、有趣而去走樓梯。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懂音樂,但因為簡單旋率所發出的愉悅氛圍,讓走階梯的每個人都享受於樂音帶來的輕快情緒中,走樓梯變得不是一件累人的事,而是一種生活中的享受!
藉由這樣有趣的方式,邀請民眾一邊玩一邊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是不是比硬梆梆的法規更具有說服力呢?
提到阿拉伯的知名建築,多數人最直接的聯想,應該就是舉世文明的帆船飯店了吧!在一片沙漠中獨然挺立的帆船飯店,不僅特殊的造型引人注目,更展現了阿拉伯石油大國的雄偉氣度。但除了帆船飯店以外,在阿拉伯首都阿布達比日前展開了一項「零碳城市」的計劃,目標希望讓未來建築不能止於「零」!
阿布達比的「馬斯達爾能源公司」為了追求成為未來能源科技的研發重地,因而建造了「馬斯達爾能源公司總部」,為「綠建築」奠定新的典範 。
這是一場都市與都市的競爭!
為了與阿聯酋其他都市競爭,阿布達比(Abu Dhabi)端出了一盤很綠的菜餚,從沙漠超綠新都市Masdar City的動工,接著展開了該都市的核心-Masdar總部的設計競圖,在全球159個設計團隊中選出了15支勁旅,決選挑出了四支在建築界、工程界對永續發展建築設計有經驗及名聲的隊伍,最後是由來自美國芝加哥的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建築師事務所 取得這場綠競圖的設計權。
規劃建設的Masdar City 完成圖模擬
Masdar總部樓地板面積約為 15萬平方公尺,是一座號稱無污染、無碳的建築物,不僅可以生產自己所需的能源,還可供應其他建物所需之能源。Masdar City是阿布達比耗資數十億美元的一項工程,是永續能源開發和商業化的一次嘗試,而 Masdar總部將成為Masdar City的核心,整個城市將佔地七平方公里,由Norman Foster建築師事務所擔任總體規劃。
AS+GG 獲勝的設計當中,以一片高低起伏的遮蓬最受評審們的青睞。遮蓬採用大量的光電板用以吸收太陽能,遮蓬下方則由十一座巨型的雙曲面玻璃結構體支撐,而由屋頂所保護的是一棟棟相互連結的圓柱結構,每座圓柱上方都配置了綠屋頂,而柱體內則是辦公、商業及居住的空間。雙曲面玻璃結構體在極度的沙漠氣候中扮演了往上排送熱空氣的煙囪,所圍塑的空間成為設置水景花園的所在,其曲面構造適度地將炙熱的日光漫射至整棟建築體的每個角落,避免人們受到陽光的直接照射。
為了減少能源的消耗,建築物的遮蓬、光電板及冷卻塔都會提早完成,接下來工人們可以在受到遮蔽的狀況下繼續興建建物的其他部分,甚至於光電板所產生的能源可用於施工所需。AS+GG 事務所主持人之一 Gordon Gill說到:我們的哲學思想是徹底理解建築的施工過程,我們會仔細地看顧施工的每一個步驟,只要是能以永續發展的立場來進行施工,我們就會採取行動提出概念並且加以落實!
Masdar City本身是一座從一片荒地開始打造的城市,其座落於沙漠之中,佔地約七平方公里,將來完工後預計可容納到五萬個居民、一千五百名商務旅客,以及同時每天可以有六萬人通勤至此上班或上課。城市預計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發電,讓石化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到零;透過水的循環再利用和去鹽程序以減少水的消耗,據說可以比同規模的城市減少60%的用水;藉由有機廢棄物的處理以製造優質的土壤和肥料,甚至再次焚化以產生能源。
參考來源:
Masdar
http://www.masdar.ae/en/home/index.aspx
Masdar City – The World's First Carbon Neutral City
http://www.esri.com/industries/facilities-management/pdfs/masdar.pdf
Masdar:Abu Dhabi's carbon-neutral city
http://news.bbc.co.uk/2/hi/middle_east/8586046.stm
竹科的太陽好像總是起的特別早,每天早晨接受陽光的熱情擁抱,總讓我覺得活力滿滿,一整天要用的電都充飽了!但在友達還有一群人比我更用力接受陽光的洗禮,他們選擇用陽光和汗水啟動一天的活力,踩著雙輪以最貼近大地的方式迎接每個嶄新的一天,他們是友達單車同好,也是節能减碳愛地球的最佳代表!
陽光騎士YC
我們遇見的第一位友達單車騎士,是任職於市場策略部的YC。與我們約在後門停車場的他,在耀眼的陽光下,著整套標準騎士裝備,配上他紅黑相間的自行車,實在好帥氣!領著我們進入停車場後,身手佼健的YC一下子就騎到了自行車的專用停車位,靦腆的他還很不好意思的說:「今天來的比較晚,差一點要沒位子停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員工們對於騎單車上班的高度支持以及熱烈參與程度。
跟著YC進到了活力館九樓,這裡,有專為單車族打造的盥洗空間。YC說到,他騎車來友達上班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了,每個禮拜總會找幾天比較不忙的日子騎腳踏車來公司。其實在進友達以前一直就有保持騎單車的習慣,來友達以後雖然工作非常忙碌,但仍然不想放棄對運動的堅持,因此,YC把自己的興趣跟單車結合,也成為友達單車社的一員大將!從新竹市的西大路出發,每次差不多要花二十至三十分鐘的時間到公司。
公司完善配套 員工熱情響應單車上班
身為單車社前社長的YC,對於公司為員工所做的準備也是讚不絕口。因為有了完善的盥洗清潔設備,員工騎著車滿身大汗到公司來了之後,馬上有個地方可以換洗,繼續一天的工作。也因此,單車上班的風氣也越來越盛,甚至有很多高階主管也積極身體力行!YC還開玩笑的說:「最適合騎單車的日子是春天或秋天,像現在夏天都要很早就出門,要不然沒一會兒就被曬昏了。最好玩的是冬天寒流來時,早上窩在被窩裡一點都不想騎車,但上路以後看到路人都窗著長袖全身包的緊緊的,自己卻穿著短袖享受新鮮的空氣,不但騎起來舒服,自己也覺得蠻酷的!」
單車社長Simon
接下來我們非常榮幸的訪問到了友達單車社的現任社長Simon。友達單車社成立至今,已有三四年左右的時間,而Simon從今年過年後接任社長,帶領單車社的成員們迎接不同的新挑戰。Simon也向我們娓娓道來當初前幾任社長創社的緣由,因為在友達有很多人都對騎單車有興趣,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就決定創立社團,希望能集結眾人的力量,一同推廣單車這項運動。
平日單車社最常舉辦的活動就是夜騎。路線從園區週邊到較遠的地區都有。「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規劃各種不同難度的路線,讓想參加的人都可以依據自己身體的狀況踴躍參與!」Simon說。除了平日的夜騎以外,每三個月也會選定一個週末舉辦大型的騎乘單車活動。邀請員工甚至是員工家屬,一同體驗騎單車的樂趣。在友達北埔員工宿舍麻部山林舉辦的一次親子同樂單車遊,也讓Simon印象深刻。當天參與活動的大朋友小朋友先一同進行北埔麻部山林的自行車巡禮,接著騎出園區外,到比較遠的峨嵋湖去。因為要跟車輛共道,算是比較有挑戰性的行程!「我們在規劃每次的活動前,都要進行很多次的籌備會議以及場地探勘、後勤補給規劃等事項,為了就是要確保每一個參加活動員工的安全。」Simon說這句話時眼神帶著光芒,我們也深深感受到從他身上散發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問到Simon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動,他說,是去年底的幹部交接。當天一夥人清晨就從新竹出發,騎了280公里,晚上七點不到就已經抵達台南了。「那是一項對自己身體極限的挑戰,也是一次非常美好的經驗。大家穿著明碁友達集團的隊服在沿路景點拍照,是一次非常特別的幹部交接活動!」Simon說。單車社也成立了自己的部落格,會由社長固定上傳活動照片及遊記,供社員或是任何有興趣的員工參考!
Simon說自己從高中時代就開始騎車了,2005年當騎單車的風氣還沒有那麼盛行的時候,他就已經與朋友們進行單車環島的旅程。當時因為很少人單車環島,所以自己也看到了很多跟現在不同的面向。「我們那時候看到加油站就是上廁所、休息,看到便利商店就是大吃大喝一頓再上路!」Simon笑著說。看到現在的單車運動越來越盛行,Simon自己也很高興,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這樣的體驗,用不一樣的方式度過假期或是作為另一種運動的選擇。
力行節能減碳 又省油錢
單車社六月剛舉辦完永安漁港的活動,目前正在積極籌劃九月份的行程。Simon說平常單車社會透過AUO的員工電子報發送活動訊息,並附上之前出遊的照片吸引更多的員工共襄盛舉。而且目前園區也有一個「竹科單車推廣社」,發起人每天自己從市區騎到竹科來上班,算是非常有心的在積極推廣中。希望能鼓勵更多人參與騎自行車這項活動,讓我們活得更健康!並同時響應節能減碳愛地球!
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騎單車上班真的可以達到省錢又減碳的目的。以「竹科單車推廣社」社長謝倩瑩為例,過去她每個月各4千元的油費和停車費,現在全部省下來,2年就多賺了10萬元,報酬率其實很高。而另一位住在苗栗頭份的徐先生更是賺,每天來回38公里,原本每個月要7千元油費、4500元的停車費,3年下來省了40萬,等於多賺了1部車。
7月26日早上,這艘由12,500個回收保特瓶做成的船成功跨越太平洋,駛進雪梨港。航行130多天、跨越8000哩,Plastiki寶特瓶船總算在歷經千辛萬苦後到達目的地。
一切的源頭,來自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佈的「深海與公海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報告」報告中提到:太平洋中有一個面積相當於兩個肯薩斯州大的垃圾堆,也就是太平洋漩渦。愛冒險的David de Rothschild在2006年讀到這份報告後,決定效仿挪威探險家Thor Heyerdahl,以寶特瓶船橫渡太平洋的方式,喚醒大家對資源浪費的注意。
Plastiki的寶特瓶裡面裝滿了乾冰粉,乾冰昇華為氣體後壓力增加,為Plastiki提供了68%的浮力。全長18公尺的雙體船身只有10%採用新材料,除了枙桿是用金屬製造,其餘部分都是回收再利用。船長David de Rothschild 說:「我們的概念,是不污染大氣,不污染海洋,船上所有東西都可以回收再利用。當我們完成旅程時,整艘船也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Plastiki在今年三月由舊金山出發,行經太平洋漩渦,一路航行到雪梨。史無前例的寶特瓶船,也的確為他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挑戰。特殊的設計使得船偏離了航道,從原定的斐濟到一千多公里外的薩摩亞,而船身的損毀、修理也沒有前例可尋,一切都是在不斷的「錯誤後修正」循環中進行。
曾經,他們以為船身的損壞無法讓他們順利到達雪梨,目的地近在眼前時,又在塔斯曼海遇到了太平洋風暴。但,就像他們致敬的對象Thor Heyerdahl,他們依然以原始、簡單的形式到達大海的另一端。
興高采烈的船員們在雪梨上岸,他們發誓將環保的概念謹記在心,不會讓這次計畫的結束變成環保的句點。船長David表示:寶特瓶船靠岸後,他依然會繼續呼籲減少資源浪費、鼓勵資源回收,並在Plastiki網站上提供每個人都 為環境可以盡一份心力的方法。
Plastiki現在澳洲海洋博物館停泊展覽的一個月,而船員們還沒有宣布下一步會怎麼走,但他們的確用史無前例的方式告訴大家地球的珍貴與價值,否則,若干年後我們將不是航行在海面上,而是數不清、分解不完的垃圾。
3D TOUR http://www.theplastiki.com/exploreplastiki/
官方網站http://www.theplastiki.com/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
http://info.plas.hc360.com/2010/03/220841111823.shtml
http://gb.cri.cn/27824/2010/07/27/3245s2934089.htm
http://blog.udn.com/rocid/4264673
http://www.theplastiki.com/
阿姆斯特丹:鼓勵環保交通工具
阿姆斯特丹政府每年會撥出4000萬美元的預算用於城市基礎設施的環保改造。在阿姆斯特丹,37%的市民都將自行車作為日常的交通工具。去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還公布了一項限制舊汽車進入市中心的計劃,規定從2009年底開始,所有1991年前生產的汽車都將被禁止進入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區域,以減少城市的空氣污染。
芝加哥:氫氣燃料、風力發電
芝加哥市長理查德.達利從1989年上任至今一直帶頭植樹,為芝加哥創造了50萬棵新植栽的環保紀錄。2001年,芝加哥大規模推行「屋頂綠化」,儲存太陽能和過濾雨水,於節省能源方面取得很大成效,每年為芝加哥市政府節省一億美元的能源開支。市政府還將位於市中心的機場改建為公園,並在此公園內建造了一座可容納一萬輛自行車的停靠站。芝加哥也是全美第一座安裝氫氣燃料站的城市。此外,風力發電也是這座「風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
庫里提巴:獨特的公共運輸系統
巴西南部巴拉那州首府庫里提巴市,是全球第一批被聯合國列為「最適宜居住的5大城市」之一,早在1990年,就被聯合國授予「巴西生態之都」和「世界三大生活質量最佳的城市之一」的稱號。庫里提巴市長是建築師出身,擅長調整城市中的設施、布局,達到環保目標。此外,庫里提巴市政府早在數十年前就禁止市區和近郊興建工廠。
弗萊堡:太陽能發電
弗萊堡是德國黑森林地區附近的一座小城。上世紀70年代,這裡的市民曾對政府要在當地建核電場的計劃進行抗議。從那時起,弗萊堡的市民也一直被認為普遍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弗萊堡是成功將太陽能轉化為能源的城市之一。無論市中心的車站、醫院、足球場、還是城市花園和當地的釀酒廠屋頂或頂篷上都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 1/3的市民出門選擇騎自行車。此外,弗賴堡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注意垃圾的回收利用,至今,該地區的垃圾數量已減少2/3。
加德滿都:屋頂綠化、建築限高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依然保留了昔日原始的建築風貌,但這座城市的環保措施,如「屋頂綠化」、利用太陽能發電加熱等,即使在一些歐洲主流城市也屬於相當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此外,為了大規模減少耗能,加德滿都政府要求所有建築高度限制在9英尺(約2.7米)以下。
倫敦:征收車輛「環保稅」
去年2月,倫敦市長肯.利文斯通宣布,計劃在20年內將倫敦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0%,使其成為全球最環保的城市。新規劃的改革措施涵蓋家庭、企業、 供電系統和交通4個領域。全城1/4的供電系統也將得到改造,一些發電站將被遷至住宅區附近,以避免電力能源傳輸過程中的浪費。在交通領域,市政府對於排量大的汽車徵收每天25英鎊的高額「環保稅」,並在倫敦街頭推出自行車出租服務。
雷克雅維克:氫燃料巴士、地熱
冰島地熱資源豐富,在冰島語中,其首都雷克雅維克的意思就是「冒煙的城市」,而所謂的「煙」就是指島上溫泉的水蒸氣。冰島政府在雷克雅維克大力推行地熱和水力作為取暖和電力能源的措施,此外,還推動氫燃料巴士和「百公里耗油量低於5升環保型汽車可以在市區免費停車」等環保活動。預計到2050年,雷克雅維克將徹底告別石油燃料,成為歐洲最潔淨的城市。
波特蘭:綠色建築、發展輕軌
波特蘭是美國第一個將節能減碳作為一項法律推行的城市。除了「綠色建築中心」,該城市還大力推行環保交通工具,輕軌、巴士和自行車是波特蘭市民主要 的出行工具。為了鼓勵更多市民選擇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波特蘭市政府在城內開闢了近56萬畝的綠地以及長120公里、供市民散步和騎腳踏車的專用道。
新加坡:零耗能建築
作為亞洲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在環保方面的努力一直有目共睹,長達12年的口香糖進口禁止令就是最佳例子。2009年,新加坡第一座「零耗能」建築也已竣工。這座由舊樓改造的建築,能源利用率比常規建築高60%,屋頂採用總面積達13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供電,並與公共電網相連,可做到電力的互相補充,內部還裝有感應器,能自動調節室內的冷氣系統。
多倫多:LED照明系統、深層湖水冷卻系統
早在2002年,多倫多為解決「熱島效應」(由於都市化發展,導致都市中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就已開始在城市建築的屋頂種上綠色植物,改善環境質量。去年,多倫多宣布將用LED照明系統取代傳統燈泡和霓虹光管,以節省用電,在維護夜景的同時,減少城市的光污染。此外,多倫多市的一些建築利用安大略湖的湖水冷卻降溫,以緩解電力供應。
或許在台灣的大小城市中已開始進行部份的城市綠化措施,但依目前的情況看來,我們還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的!Grace曾在一篇專訪中看到荷蘭知名建築師Winy Maas說的話,並覺得非常的發人深省。他認為:「未來城市不單是一個建設計畫,重要的是生長在同一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凝聚意識,形塑出一個集體願景。」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全世界,綠色議題逐漸受到關注與重視。趨勢一至認為光是灰色水泥化的工程建設是不夠的,為了在硬體建設與自然環境保護中取得平衡,未來城市設計將朝「綠城市」的方向前進,不單以硬梆梆的工程為主要解決模式,搭配各種軟性建設,例如城市中的植栽綠地,便是綠色建設中重要的一環,透過天然植披,不但可讓雨水自由滲入土壤補注地下水,還能營造生物棲息地,以維持物種多樣性。一 個有著豐富自然生態的地方,必定也會是個適宜人居的好城市!相信在全球一致持續的努力下,透過綠城市的概念來修復受創的現代城市,能為我們創造出更美麗的未來生活空間以及一個值得永續經營的綠未來!
參考來源
http://www.grist.org/article/cities3/
Top 20 Green Cities in The World
http://blog.ratestogo.com/top-20-green-cities-in-the-world-i/
「在我公司幾乎所有員工都是騎自行車上班的!員工每騎兩公里我就多付他們一美元薪水,就算刮風下雪你一樣可以看到我們的自行車棚是滿的!這不單是為了響應節能减碳,更是增加了公司的利益。員工停車場的空間減少了,我們可以投入生產的廠房就增加了,你們說這是吃虧還是受惠?」說這話的人,正是剛特.鮑利。身為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創辦人、投身生態永續事業二十多年的企業家鮑利,在聯合國的全力支援下,蒐集了一百個無廢棄、零污染、低成本卻能創造龐大商機,帶來上億個工作機會的商業模式。
小小實習生Grace有幸可以參加上週五(7/23)由天下雜誌舉辦的「從永續的藍色革命,看台灣未來的發展商機」論壇,主辦單位特地邀請《藍色革命》一書作者剛特.鮑利親臨現場,為台灣的政府代表及企業領袖們分享由他所提倡的「藍色經濟」概念。十分興奮的Grace於參加論壇之前已拜讀《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一書,並希望能於論壇當日全神貫注聆聽其書中精華,同時感受大師風采!
身為一名成功創業家的剛特鮑利,於1983年即以27歲的年紀與施振榮、林懷民等人同時獲選為第一屆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同時也是該屆最年輕的當選人。精通七種語言的他,曾旅居瑞典、法國、日本、哥倫比亞與美國等地,是名副其實的企業公民,歷來創業的領域涵蓋了商業、文化、科學與教育,任何可能讓地球更美好的改變,鮑利總是勇於嘗試。同時身為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研討國際問題的全球智囊組織)的成員之一,鮑利於1994年決定從企業界退休,創辦「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o Emissions Research Initiatives,ZERI),全心投入研擬創新的藍色經濟模式,以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皆能永續發展。目前己獲得比利時、瑞典、加拿大、美國以及日本等政府及企業大力扶助,並共同推廣「藍色經濟」概念應用的商業模式。
於論壇當天,剛特.鮑利分享了《藍色革命》一書中100個創新發明的篩選緣由。其實當初世界各地原有超過三千個提案,但鮑利以「已實現的、最能造福人群的、符合大自然定律的」原則作為篩選基礎,親自拜訪了所有的發明家,最後將這100個精華個案收入書中。鮑利也解釋到,藍色經濟跟綠色經濟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綠色經濟雖然環保、充滿善意,但企業卻得投資更多,消費者也花費更多,就過往經驗來看其實成效不如預期!而藍色經濟不僅重保育,也談再生。跟大自然學創意,發掘成長妙方,以有限資源創造更多!以下就依鮑利書中的分類,為大家介紹四個Grace自己認為最有趣的個案:
第一類、效仿生態系統串接物質,養分與能量
此類個案最有可能創造工作機會、迅速因應多元需要、創造多元的效益,並且產生現金流量,甚至累積社會資本。這些案例已在世界各地落實,儼然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小案例:竹造建築
來自日本的阪茂先生以再生紙模仿竹子的形式和結構強度,把廢料流的纖維素變成建材。2000年的德國漢諾威世博,他為日本館設計紙造的建築架構,可幫流離失所的災民迅速搭建紮實與實惠的住屋。
竹子的產量豐富,成長迅速,原產於熱帶地區。開發中國家若以竹子當建材,將有助於住屋需求的提升。竹子的耐用度和性能甚至可媲美鋼鐵和鋼筋混凝土,而且價格更便宜,更容易取得,不但可迅速培植,又不會排放碳氣。竹子的需求增加也能促使遭濫墾的熱帶地區重新造林,如此一來即可減少土壤流失,利用竹子保存水分的能力恢復地下水位。
維勒茲也是公認的竹子建築大師,他和團隊運用德國布萊梅科學大學Ing Llaus Steffens教授的見解,和德國的博德以及哥倫比亞的歐坎波卡羅合作,在2000年德國世博會中,設計與搭建ZERI的展館,架構是使用竹子、再生混凝土,以及陶土、水泥、竹纖維面板的混合物。
第二類、以無代有
現今大家對於物質消費的合理水準多所爭議。一但仔細衡量仿生而產生的創新發明會發現,有些產品雖是目前的市場標準,其實可能毫無必要.這表示我們可以削減一些如高成本、為了因應市場需求而連帶造成的傷害。
小案例:不用電池
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的史拜斯正在研究如何取代電池,例如靠體溫和聲音的壓力波所啟動的手機。雷諾茲則運用他對鯨魚發電與導電方式的了解,設計出不用電池的醫療設備。不用電池和電線後,就不會再衍生大量的廢料流,也可以降低我們對礦石的需求、減少成本,節約能源。這類創新可以促進其他裝置或玩具的新設計!
第三類、加速永續發展的新平台技術
此類創新發明的關鍵在於整合這些發明和其他的技術,讓縱效變成策略性的市場優勢。
小案例:受象腿啟發的助聽器
羅德威爾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助理研究員,在研究大象的叫聲時發現,大象的叫聲是由兩個不同的聲音組成的,一個是從空中傳送,另一個像地震波一樣,是從地面傳送。從地面傳送的震動可以傳兩倍遠;再者,大象跺腳所產生的震波能傳到32公里外,大象因此可以用這些震波做有效溝通。羅德威爾的研究可能促成助聽器設計上的突破。若把這項發明與靠溫差啟動的微電池結合,對聽障人士來說將會是一大福音。目前光是美國,聽障人士每年就要購買兩百五十萬份的助聽器。
第四類、發人深省
小案例:緩衝震度
2002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伊凡.施瓦布教授率先提出疑問:啄木鳥如何避免頭痛?日本鳥類學家在完整研究啄木鳥的喙、顱骨和身體後,發現了這種長喙鳥類的精巧構造,原來是鳥喙後方有個液囊,可以吸收在餵食、築巢、搥打時不斷產生的震動。日本金澤大學的尾田十八和豐田汽車的阪野憲一後來根據這項特殊構造,設計出新的汽車減震器。這項創新雖然不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對汽車乘客的安全與舒適都有助益,並且讓我們又更加尊重地球上的各個物種。
鮑利先生在介紹完各式各樣精采的個案後,特別強調了一點:「所有的這些創新發明都完全符合大自然的定律!」想想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棵樹在冒芽生長以前會先計劃好自己的一生該怎麼走?他所做的就是依循大自然的定律,發芽生長茁壯並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我們所需要的新點子正是像這樣的發明,按照大自然定律給我們的啟發,並讓所有的點子都能融入於自然。
在剛特.鮑利先生演講完後,繼續進行的是「從永續的藍色革命,看台灣未來的發展商機」論壇。天下雜誌特地邀請了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先生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先生一同與會討論。令Grace覺得特別的地方是,聽成功企業家談永續環境的維護會有一種更實際的感覺!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資金以及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而這樣的能力是我們一般大眾不會擁有的。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可以讓更多人正視這項議題,漸漸改變以往所習慣的思維模式,以永續的概念去思考每一項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比較可惜的是,Grace在鮑利的書中沒有發現來自台灣的創新發明!施振榮先生也在論壇中提到,台灣身為科技之島,理應具有非常多的創新發明人才。期盼在未來台灣也可以提出藍色商業創新點子,為永續環境的維護盡一份心力!
相關連結: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
http://www.cwbook.com.tw/common/book.jsp?productID=4173
這段影片是Grace在Green TV 網站上所發現的,Green TV網站蒐集了各種形式跟環保議題相關的影片,今天選了這個跟我們日常生活較相關的趣味短片跟大家分享!
其實對於隨手拔插頭到底能不能省電這件事,各方說法都存在。有人說拔掉電器插頭一年下來可以節省一個家庭10%的用電量,但也有人說常拔插頭其實對電器本身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況且可節省的電量有限。
心理十分好奇的Grace真的很想找出事實的真相,於是在茫茫的網路海東找找西找找,希望能找出有科學根據的相關報導。終於,在自由時報的一篇訪問台科大電機系教授蕭弘清的報導中有談論相關的議題,Grace自己做了點整理,希望能帶給大家多面向的資料來源!
蕭洪清教授在報導中表示,拔除電器插頭其實是可以省電的,不過是針對使用「待機電力」的電器而言。例如關機還亮著小紅燈的電視、有顯示時間的微波爐,或是關掉電源仍會顯示螢幕的錄放影機、會顯示溫度的冷氣機等,或是其他可使用遙控器開關電力的家電產品,都屬於「待機電力家電」。相對地,非待機電力家電使用後或關閉電器總開關,就算沒有拔掉插頭,也不會消耗電量。
蕭教授也指出,想省電,不如選擇設有獨立開關的延長線較安全,因為插頭若太長插拔,反而容易因意外而造成居家災害。因為經常插、拔插頭容易造成電線內的銅線斷裂,插頭在空氣中附著灰塵後,通電時易造成火花,嚴重時還可能發生火災。若是覺得關掉總電源太麻煩,選擇每個插孔都具有獨立開關的延長線,關閉開關就等於關掉總電源,省電又安全!
獨一無二的創意擺飾-「大尺寸液晶電視綠色包裝結構」
當新電器踏進家中的那一刻起,我們總是給與其最高規格的接待。從位置搬移到擺放,全程都在滿滿的呵護下進行,深怕一個不小心就壓壞了我們的嬌客!也因此,熟諳消費者心理的廠商在電器上總加滿層層的寶麗龍包裝,為的就是讓產品能毫無損傷的抵達。但是,在拆封迎接家中新成員的興奮感過後,我們也常困擾於電器包裝所遺留下來的寶麗龍。
為了解決廢棄包裝的處理問題,充滿創意的Wallace團隊想出了一個很棒的點子。團隊成員將瓦楞紙的概念應用到電視機產品的包裝上,在電視機的四角使用瓦楞紙及紙塑取代傳統的保麗龍。這種瓦楞紙相當堅固,不但有跟保麗龍相同的防護效果,使用過後的瓦楞紙可以再重新組合成如上圖右方的置物櫃,使用者並可自由加上美觀的設計圖樣,成為家中原創性十足的擺飾,充分利用到包材的每一個部分!
傳統寶麗龍包材 友達綠色包裝結構 與舊式包材之比較
綠色包裝團隊還補充到,由於瓦楞紙材質較為粗糙,因此在瓦楞紙與電視機中間需再加一層紙塑材料以防止電視機表面的刮傷。拆卸後,紙塑材料可以包裝家中的盆栽花盆,作為客廳造景的一部分。這樣的設計一來解決了包材的廢棄問題,二來如電視機有再搬運的需求,所有的包材都可以重新還原。組裝的過程也十分簡單,不需要添加附件,完全使用原本的配備,極為環保。
伸縮自如變形金剛-「可調式液晶玻璃半成品運送包裝」
接下來這款半成品包裝由團隊中的任威為我們做介紹。任威是負責此產品設計的工程師,講解過程中如敘述孩子的成長過程般,臉上充滿了自信及滿足的笑容!任威提到,友達身為一個全尺寸的面板製造商,早期對於不同尺寸的液晶玻璃半成品都會有相對應不同尺寸的塑膠包裝。但一旦某一機種不再量產後,其包裝就會變得毫無用處,成為污染環境的塑膠廢棄物。為了改變這樣的處境,工程師們絞盡腦汁,希望設計一款可以運用於不同尺寸面板產品的包裝。
當時電影《變形金剛》正火熱上映中,心中都還是大男孩們的工程師們於是想到了將變形這個概念運用到包裝的設計上。藉由縱軸與橫軸的伸縮卡扣調整,一個包裝可以調整成任意大小以乘載不同尺寸的液晶面板半成品。當面板尺寸做了調整之後,包裝也可以馬上更改大小,解決了固定大小塑膠包材的廢棄問題,友達的綠色包裝範疇又向前跨越一大步!
產品上中下游共用包裝 綠色運籌滴水不露
驚豔於包材多元的應用性之餘,Wallace還提到一個我認為值得每一個企業去認真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包裝只能用一次就丟掉?」友達生產液晶面板的過程包含許多相關零組件的製造,而這些零件模組因為與面板成品的外形相同,所以也可以共用上述「可調液晶玻璃半成品運送包裝」。使用這樣的概念,友達的產品從源頭到下游都可以使用同樣的包裝,且到了客戶端又可以再被重新組裝利用。運用了各種方法設計包裝的利用性以及增加其附加價值,同時有效達到成垃圾減量的思維。不一定要使用可分解生物材料來達到垃圾減量的目標,只要能將包材有效的重複再使用,其所發揮的效益一樣是不可小覷的!
訪問到了尾聲,我們都為工程師默默投注的心血感到敬佩不已。要是今天我們沒有來到這個小小的會議室,我們根本不會知道這些辛苦耕耘工程師們的小故事。Wallace以及綠色包裝團隊也提到,其實接受我們的訪問就像是在對大眾宣傳綠色包裝的概念。因為我們的紀錄,讓更多人可以了解綠色包裝不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可以具體實現的目標,而友達正努力不懈持續朝此目標前進當中!當然,努力的成果不是自己說了算的。透過競賽得獎的肯定,友達向外界傳遞了一個訊息:大企業不會單純重視成本的考量,而對永續環境資源的維護也正不遺餘力的進行中。我們倆深深受到感動,心中期望今年一樣可以聽到友達獲獎的消息傳出,讓綠色包裝的概念發芽茁壯,認識友達為追求企業社會責任做的付出!
每回談到包裝,不知怎地我總會想到中秋月餅禮盒。記得孩提時的中秋節,小小的手慢慢拆開一層又一層炫麗的月餅包裝,不斷出現的驚奇比月餅本身還令我回味無窮!但……請注意,現在炫麗繁複、天花亂墜的包裝已經落伍啦!層層的商品包裝為地球帶來不必要的垃圾累積,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降低商品運輸效率。因此,無論是商業或是工業包裝都盡力朝向輕量化及節能减碳的綠色包裝前進。
一般我們熟悉的包裝,都是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終端產品包裝。所以當初聽到友達以一個面板廠而非專業包裝廠的身分獲得環保署所頒發之「綠色包裝設計獎」時,Judy跟我都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在心中暗自決定一定要訪問到友達綠色包裝的設計團隊,讓更多人知道友達在各個環節上對維護環境所做的努力。
任職於包裝研發團隊的Wallace將負責我們此次的採訪接待。擁有機械及工業設計背景的他,在03年加入友達至今一直致力於公司產品的包裝研發。其實採訪前我有點緊張,怕沒有相關經驗的自己當天會聽不懂工程師們使用的專業術語。因此我們藉由一些相關資料搜尋,仔細研讀後寄出一些當天會採訪的問題給Wallace,讓他也可以事先做準備。沒想到幾個小時之後我們就收到了Wallace的回信,而且上面寫著:「附檔所提問題很專業,希望當天不會被問倒!」看到這句話之後我們都一掃陰霾,因為一個這麼有趣、這麼親切的工程師在採訪當天一定會帶給我們很不一樣的體驗!我們滿懷興奮,期待著星期四的採訪。
一踏進會議室,我們的目光立刻被擺滿會議桌的包裝作品給吸引。綠色包裝團隊細心準備了08及09兩年的得獎作品,其中包含半成品的包裝、以及終端電視機產品的包裝結構。首先為我們介紹的是「全紙式液晶面板包裝緩衝結構」,這也是友達在08年首次以非專業包裝廠商獲獎的作品。
「全紙式液晶面板包裝緩衝結構」吸收衝擊能力強
此包裝的最大特色為其利用瓦楞紙形成全紙式的包裝。目前其他日、韓系廠商依舊使用寶麗龍包材,主因為一般仍認為液晶玻璃為極脆弱的產品,因此需要寶麗龍的保護。但友達的研發團隊發現瓦楞紙的彈性極佳,且應用在汽車的吸震原理上,具有吸收衝擊能力,能有效保護產品的安全。
我們都非常好奇,當初綠色包裝團隊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下產生自己研發產品包裝的想法?原來,其實友達本來即有許多長期配合的包裝廠商,為了因應節能减碳的企業目標,包裝部門開始與供應商做溝通,希望能合作設計出有別於過去的保麗龍包材,來減低公司在包裝上所消耗的資源。最後,以瓦楞紙為主題的包裝材脫穎而出,成為友達32吋以下液晶面版的主要包裝緩衝結構。
經不斷溝通與測試及數百次實驗的新包材作品
Wallace還提到,跟包裝供應商之間的互動也非常有趣。供應商對於瓦楞紙或許非常了解,但他們對面板的特性可能就無法完全掌握;相對來說,友達對於紙質的熟悉度也不會有供應商深入。因此,合作雙方需要透過不斷溝通以及測試,經過數百次的實驗才得以開發出最終產品原形。過去傳統包裝使用保麗龍等發泡塑膠作為主要包裝材,是因為考慮到液晶玻璃易碎且不易運送的特性。但台灣的面板出貨量龐大,保麗龍的裝載效率不佳且廢棄物處理困難,不但沒有回收效益,對下游廠商來說也不易處理,造成倉儲空間的浪費。使用新型的瓦楞紙包裝設計後,下游廠商可以輕易拆卸包裝,使用過後的包裝可以二次回收再利用,壓扁後也完全不占空間。
綠色包裝
Grace感到十分好奇的是,面板的重量這麼重,瓦楞紙包材是否有辦法提供如保麗龍般的緩衝防護作用?對此,Wallace也提供了解答。基本上所有面板產品的包裝都必須通過標準的落下實驗測試,通過對包裝每個頂點、稜線以及面的撞擊,測試包裝的緩衝能力。瓦楞紙包裝同樣通過了數百次的實驗,達成與過去相同甚至更好的緩衝標準。其中特別的一點是,多數化學材質可以透過電腦模擬程式得出最佳使用狀況,省去重複的實驗。但瓦楞紙本身材料十分特別, 製造過程含水量及溼度都會對紙況產生影響,所以較無法透過模擬來測試,實驗過程的辛苦也可想而知!
獲得客戶正面回饋的肯定
當然,客戶端的反應對友達來說會是最直接的正面回饋。曾有國外客戶親自飛來台灣參與實驗,以確認瓦楞紙包裝的堅固程度。且相較於保麗龍,新的瓦楞紙設計可以節省貨櫃容納空間,一個貨櫃目前可以達到1792片面板的載貨量,是過去的三倍之多!到了客戶的廠房,也因為瓦楞紙獨特的楞性,其耐壓強度足以達到包裝堆疊八層的要求,有效的提升客戶的倉儲保管效率。
Wallace很滿意的說,這項設計目前已取得台灣、中國大陸及美國的專利。且除了獲得台灣環保署的獎項之外,也得到了中國「2009中國包裝之星」的金獎肯定,可以說是業界的先驅。在應用上,由於此設計的結構佳且環保,目前已成為友達運送各式不同尺寸液晶面板至大陸、捷克、斯洛伐克等模組廠所使用的主要環保包裝結構。從Wallace以及有達的綠色包裝團隊身上,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工程師們對自己設計產品的信心。同時,從他們身上也源源不絕散發出創意的點子。我想這也就是友達能再接再厲,繼續拿下09年兩項獎座的原因吧!
從七月起,「簡單市集」將會照亮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的周日午後時光。「簡單市集」是一個結合農民市集、文創商品以及藝文表演的活動,在每個星期日的下午兩點到八點提供民眾另一個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召集人感受到在台灣有越來越多的人,自己用心耕種或製作出很棒的在地好食材;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勇敢用創意親手實現夢想。他們都因為努力揮汗經營著自己喜歡的事並樂在其中,讓原本平凡的事物充滿魅力。所以他決定在信義公民會館創造出一個空間,讓這些共同努力的人有一個可以展現自己辛勤成果的地方,並邀請民眾一起開心過好生活!
在上個週日午後,Grace帶著滿懷期待的心到了簡單市集一探究竟。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是一個坐落在台北101旁的早期眷村,台北市政府在做都市更新的時候特地將這塊區域保留下來,使這裡成為附近林立高樓間的小小後花園,也有非常多藝文活動或展出都選擇在這裡進行。
簡單市集 老樹環繞的四四南村 各式各樣的有機農產品
「簡單市集」邀請採用有機耕作方法的農民帶著自家農產品來擺攤,無論是醃製品、水果、特調醬汁還是新鮮牛奶,只要是不灑農藥、未施化肥的有機農產,簡單市集都歡迎。Grace一進到市集馬上就被入口處攤位的展示給迷住。在桌上的透明展示櫃中有農民自家種植的果樹幼苗,而在展示櫃旁邊呢,則擺滿了一盤的小蟲。老闆看我好奇不解的樣子,馬上一個箭步飛來向我解釋。其實阿,台灣大多數農民都還存在著只有農藥才能徹底殺死害蟲的迷思。很多農產品帶著過量的農藥被消費者吃下肚,長久下來在體內累積的毒素可能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於是呢,老闆開始研究如何以不使用農藥的方式來栽植果樹。最終的概念回到了大自然的運作,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敵,只要把果樹害蟲的天敵也放到田間,那害蟲就自然而然會被天敵捕食,完全不需使用農藥!介紹完,老闆也大方的請我試試他們家的產品,天然栽培的桑椹及百香果所生產出的冰品真的是風味絕佳,尤其在炎炎的夏日,實為最佳消暑良方!
其實簡單市集是由原本的「248農學市集」演變而來的,每週在台北市東區以及天母會有農友擺攤,從最初的少數朋友慢慢演變到現在成為北台灣頗具規模的農民市集。而農民市集和傳統市場最大的區別在於,擺攤的農民都是直接帶著自己田間的作物到市場上販售,省去了中間商的剝削,讓逛市集的民眾可以享受到最直接的合理價格。更特別的是,由於農產品都來自附近的農家,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在產品運送過程中的碳排放也可以明顯的降低!最近這幾年農民市集的概念在台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響應,像在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算是最早的幾個農民市集之一。也有很多有心人士或相關單位極力向農民推廣有機農作的概念,希望能一步一步做起,讓台灣的農業改變既有的型態,表現台灣農民的特色。
簡單市集中除了天然農產品外,也有很多年輕人自己設計的創意商品攤位。想要找到符合個人風格的產品,來這裡準沒錯啦!全手工的設計讓每一件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產出,完完全全展現個人特色。最特別的是,在中央舞台還會有樂團的演出。一邊逛市集一邊擁抱音樂,這樣的周日午後實在太迷人了!
Grace目前是台大國企大三學生,天生好動一刻也靜不下來的她,利用前往德國交換學生前暑假空檔到友達光電擔任實習生。這份夢想中的工作讓 Grace可 以自由參訪綠色環保相關議題並盡情抒發個人感想,天下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玩又這麼酷的工作啦!歡迎大家跟Grace一起悠遊綠色星球!
Judy現為台大財金大三學生,喜歡採訪,與人開槓。這個暑假的友達實習讓Judy如願以償的採訪好多人 (尤其是深藏不露的工程師們!)並希望文字與影像能夠成為地球中的一點綠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