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早上,這艘由12,500個回收保特瓶做成的船成功跨越太平洋,駛進雪梨港。航行130多天、跨越8000哩,Plastiki寶特瓶船總算在歷經千辛萬苦後到達目的地。
一切的源頭,來自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佈的「深海與公海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報告」報告中提到:太平洋中有一個面積相當於兩個肯薩斯州大的垃圾堆,也就是太平洋漩渦。愛冒險的David de Rothschild在2006年讀到這份報告後,決定效仿挪威探險家Thor Heyerdahl,以寶特瓶船橫渡太平洋的方式,喚醒大家對資源浪費的注意。
Plastiki的寶特瓶裡面裝滿了乾冰粉,乾冰昇華為氣體後壓力增加,為Plastiki提供了68%的浮力。全長18公尺的雙體船身只有10%採用新材料,除了枙桿是用金屬製造,其餘部分都是回收再利用。船長David de Rothschild 說:「我們的概念,是不污染大氣,不污染海洋,船上所有東西都可以回收再利用。當我們完成旅程時,整艘船也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Plastiki在今年三月由舊金山出發,行經太平洋漩渦,一路航行到雪梨。史無前例的寶特瓶船,也的確為他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挑戰。特殊的設計使得船偏離了航道,從原定的斐濟到一千多公里外的薩摩亞,而船身的損毀、修理也沒有前例可尋,一切都是在不斷的「錯誤後修正」循環中進行。
曾經,他們以為船身的損壞無法讓他們順利到達雪梨,目的地近在眼前時,又在塔斯曼海遇到了太平洋風暴。但,就像他們致敬的對象Thor Heyerdahl,他們依然以原始、簡單的形式到達大海的另一端。
興高采烈的船員們在雪梨上岸,他們發誓將環保的概念謹記在心,不會讓這次計畫的結束變成環保的句點。船長David表示:寶特瓶船靠岸後,他依然會繼續呼籲減少資源浪費、鼓勵資源回收,並在Plastiki網站上提供每個人都 為環境可以盡一份心力的方法。
Plastiki現在澳洲海洋博物館停泊展覽的一個月,而船員們還沒有宣布下一步會怎麼走,但他們的確用史無前例的方式告訴大家地球的珍貴與價值,否則,若干年後我們將不是航行在海面上,而是數不清、分解不完的垃圾。
3D TOUR http://www.theplastiki.com/exploreplastiki/
官方網站http://www.theplastiki.com/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
http://info.plas.hc360.com/2010/03/220841111823.shtml
http://gb.cri.cn/27824/2010/07/27/3245s2934089.htm
http://blog.udn.com/rocid/4264673
http://www.theplastiki.com/
1 意見:
Achilles 提到...
哈~我已經看過~ 好多關於plastiki的報導喔>"<|||想請問一下~ 這跟台灣花博的希望永續號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處,想問問你覺得我們台灣有可能發起怎樣的event去想應尼^^
看到你的部落格中,特別說跟你一起悠遊綠色星球才特別留言的喔^^ 如果有意願回父的話就回復到這吧→chung.achilles.mike38@gmail.com
希望你能夠繼續悠遊下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