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訪問到單車通勤的YC,從西大路騎車到友達上班已有三年的時間。針對單車通勤的相關配套,YC和友達單車社長Simon有甚麼看法呢?
這次,我們訪問到單車通勤的YC,從西大路騎車到友達上班已有三年的時間。針對單車通勤的相關配套,YC和友達單車社長Simon有甚麼看法呢?
由福斯汽車所發起的「The Fun Theory」大獎,鼓勵民眾或是公司單位激發創意想像力,用輕鬆有趣的方式,鼓勵大家願意為生活做一些改變,以支持節能減碳的樂活型態!由於這些創意點子真的的非常有趣,Grace日後將精選得獎作品為大家做介紹。希望大家也能被這些創意的點子感動,願意為更健康、更永續的生活型態做一點小改變!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鼓勵民眾走樓梯的標語,在友達,公司也規定在五樓以下的樓層辦公的員工最好走樓梯到辦公室,不但可以運動一下,又可以響應節能節碳的目標。但是大多數人應該是懷著遵守規定的心態,而不是真的自發性想走樓梯。於是這組人馬就想出一個點子,讓大家因為覺得好玩、有趣而去走樓梯。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懂音樂,但因為簡單旋率所發出的愉悅氛圍,讓走階梯的每個人都享受於樂音帶來的輕快情緒中,走樓梯變得不是一件累人的事,而是一種生活中的享受!
藉由這樣有趣的方式,邀請民眾一邊玩一邊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是不是比硬梆梆的法規更具有說服力呢?
參考來源:
Thefuntheory.com
http://www.thefuntheory.com/piano-staircase
提到阿拉伯的知名建築,多數人最直接的聯想,應該就是舉世文明的帆船飯店了吧!在一片沙漠中獨然挺立的帆船飯店,不僅特殊的造型引人注目,更展現了阿拉伯石油大國的雄偉氣度。但除了帆船飯店以外,在阿拉伯首都阿布達比日前展開了一項「零碳城市」的計劃,目標希望讓未來建築不能止於「零」!
阿布達比的「馬斯達爾能源公司」為了追求成為未來能源科技的研發重地,因而建造了「馬斯達爾能源公司總部」,為「綠建築」奠定新的典範 。
這是一場都市與都市的競爭!
為了與阿聯酋其他都市競爭,阿布達比(Abu Dhabi)端出了一盤很綠的菜餚,從沙漠超綠新都市Masdar City的動工,接著展開了該都市的核心-Masdar總部的設計競圖,在全球159個設計團隊中選出了15支勁旅,決選挑出了四支在建築界、工程界對永續發展建築設計有經驗及名聲的隊伍,最後是由來自美國芝加哥的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建築師事務所 取得這場綠競圖的設計權。
規劃建設的Masdar City 完成圖模擬
Masdar總部樓地板面積約為 15萬平方公尺,是一座號稱無污染、無碳的建築物,不僅可以生產自己所需的能源,還可供應其他建物所需之能源。Masdar City是阿布達比耗資數十億美元的一項工程,是永續能源開發和商業化的一次嘗試,而 Masdar總部將成為Masdar City的核心,整個城市將佔地七平方公里,由Norman Foster建築師事務所擔任總體規劃。
AS+GG 獲勝的設計當中,以一片高低起伏的遮蓬最受評審們的青睞。遮蓬採用大量的光電板用以吸收太陽能,遮蓬下方則由十一座巨型的雙曲面玻璃結構體支撐,而由屋頂所保護的是一棟棟相互連結的圓柱結構,每座圓柱上方都配置了綠屋頂,而柱體內則是辦公、商業及居住的空間。雙曲面玻璃結構體在極度的沙漠氣候中扮演了往上排送熱空氣的煙囪,所圍塑的空間成為設置水景花園的所在,其曲面構造適度地將炙熱的日光漫射至整棟建築體的每個角落,避免人們受到陽光的直接照射。
為了減少能源的消耗,建築物的遮蓬、光電板及冷卻塔都會提早完成,接下來工人們可以在受到遮蔽的狀況下繼續興建建物的其他部分,甚至於光電板所產生的能源可用於施工所需。AS+GG 事務所主持人之一 Gordon Gill說到:我們的哲學思想是徹底理解建築的施工過程,我們會仔細地看顧施工的每一個步驟,只要是能以永續發展的立場來進行施工,我們就會採取行動提出概念並且加以落實!
Masdar City本身是一座從一片荒地開始打造的城市,其座落於沙漠之中,佔地約七平方公里,將來完工後預計可容納到五萬個居民、一千五百名商務旅客,以及同時每天可以有六萬人通勤至此上班或上課。城市預計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發電,讓石化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到零;透過水的循環再利用和去鹽程序以減少水的消耗,據說可以比同規模的城市減少60%的用水;藉由有機廢棄物的處理以製造優質的土壤和肥料,甚至再次焚化以產生能源。
參考來源:
Masdar
http://www.masdar.ae/en/home/index.aspx
Masdar City – The World's First Carbon Neutral City
http://www.esri.com/industries/facilities-management/pdfs/masdar.pdf
Masdar:Abu Dhabi's carbon-neutral city
http://news.bbc.co.uk/2/hi/middle_east/8586046.stm
竹科的太陽好像總是起的特別早,每天早晨接受陽光的熱情擁抱,總讓我覺得活力滿滿,一整天要用的電都充飽了!但在友達還有一群人比我更用力接受陽光的洗禮,他們選擇用陽光和汗水啟動一天的活力,踩著雙輪以最貼近大地的方式迎接每個嶄新的一天,他們是友達單車同好,也是節能减碳愛地球的最佳代表!
陽光騎士YC
我們遇見的第一位友達單車騎士,是任職於市場策略部的YC。與我們約在後門停車場的他,在耀眼的陽光下,著整套標準騎士裝備,配上他紅黑相間的自行車,實在好帥氣!領著我們進入停車場後,身手佼健的YC一下子就騎到了自行車的專用停車位,靦腆的他還很不好意思的說:「今天來的比較晚,差一點要沒位子停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員工們對於騎單車上班的高度支持以及熱烈參與程度。
跟著YC進到了活力館九樓,這裡,有專為單車族打造的盥洗空間。YC說到,他騎車來友達上班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了,每個禮拜總會找幾天比較不忙的日子騎腳踏車來公司。其實在進友達以前一直就有保持騎單車的習慣,來友達以後雖然工作非常忙碌,但仍然不想放棄對運動的堅持,因此,YC把自己的興趣跟單車結合,也成為友達單車社的一員大將!從新竹市的西大路出發,每次差不多要花二十至三十分鐘的時間到公司。
公司完善配套 員工熱情響應單車上班
身為單車社前社長的YC,對於公司為員工所做的準備也是讚不絕口。因為有了完善的盥洗清潔設備,員工騎著車滿身大汗到公司來了之後,馬上有個地方可以換洗,繼續一天的工作。也因此,單車上班的風氣也越來越盛,甚至有很多高階主管也積極身體力行!YC還開玩笑的說:「最適合騎單車的日子是春天或秋天,像現在夏天都要很早就出門,要不然沒一會兒就被曬昏了。最好玩的是冬天寒流來時,早上窩在被窩裡一點都不想騎車,但上路以後看到路人都窗著長袖全身包的緊緊的,自己卻穿著短袖享受新鮮的空氣,不但騎起來舒服,自己也覺得蠻酷的!」
單車社長Simon
接下來我們非常榮幸的訪問到了友達單車社的現任社長Simon。友達單車社成立至今,已有三四年左右的時間,而Simon從今年過年後接任社長,帶領單車社的成員們迎接不同的新挑戰。Simon也向我們娓娓道來當初前幾任社長創社的緣由,因為在友達有很多人都對騎單車有興趣,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就決定創立社團,希望能集結眾人的力量,一同推廣單車這項運動。
平日單車社最常舉辦的活動就是夜騎。路線從園區週邊到較遠的地區都有。「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規劃各種不同難度的路線,讓想參加的人都可以依據自己身體的狀況踴躍參與!」Simon說。除了平日的夜騎以外,每三個月也會選定一個週末舉辦大型的騎乘單車活動。邀請員工甚至是員工家屬,一同體驗騎單車的樂趣。在友達北埔員工宿舍麻部山林舉辦的一次親子同樂單車遊,也讓Simon印象深刻。當天參與活動的大朋友小朋友先一同進行北埔麻部山林的自行車巡禮,接著騎出園區外,到比較遠的峨嵋湖去。因為要跟車輛共道,算是比較有挑戰性的行程!「我們在規劃每次的活動前,都要進行很多次的籌備會議以及場地探勘、後勤補給規劃等事項,為了就是要確保每一個參加活動員工的安全。」Simon說這句話時眼神帶著光芒,我們也深深感受到從他身上散發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問到Simon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動,他說,是去年底的幹部交接。當天一夥人清晨就從新竹出發,騎了280公里,晚上七點不到就已經抵達台南了。「那是一項對自己身體極限的挑戰,也是一次非常美好的經驗。大家穿著明碁友達集團的隊服在沿路景點拍照,是一次非常特別的幹部交接活動!」Simon說。單車社也成立了自己的部落格,會由社長固定上傳活動照片及遊記,供社員或是任何有興趣的員工參考!
Simon說自己從高中時代就開始騎車了,2005年當騎單車的風氣還沒有那麼盛行的時候,他就已經與朋友們進行單車環島的旅程。當時因為很少人單車環島,所以自己也看到了很多跟現在不同的面向。「我們那時候看到加油站就是上廁所、休息,看到便利商店就是大吃大喝一頓再上路!」Simon笑著說。看到現在的單車運動越來越盛行,Simon自己也很高興,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這樣的體驗,用不一樣的方式度過假期或是作為另一種運動的選擇。
力行節能減碳 又省油錢
單車社六月剛舉辦完永安漁港的活動,目前正在積極籌劃九月份的行程。Simon說平常單車社會透過AUO的員工電子報發送活動訊息,並附上之前出遊的照片吸引更多的員工共襄盛舉。而且目前園區也有一個「竹科單車推廣社」,發起人每天自己從市區騎到竹科來上班,算是非常有心的在積極推廣中。希望能鼓勵更多人參與騎自行車這項活動,讓我們活得更健康!並同時響應節能減碳愛地球!
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騎單車上班真的可以達到省錢又減碳的目的。以「竹科單車推廣社」社長謝倩瑩為例,過去她每個月各4千元的油費和停車費,現在全部省下來,2年就多賺了10萬元,報酬率其實很高。而另一位住在苗栗頭份的徐先生更是賺,每天來回38公里,原本每個月要7千元油費、4500元的停車費,3年下來省了40萬,等於多賺了1部車。

7月26日早上,這艘由12,500個回收保特瓶做成的船成功跨越太平洋,駛進雪梨港。航行130多天、跨越8000哩,Plastiki寶特瓶船總算在歷經千辛萬苦後到達目的地。
一切的源頭,來自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佈的「深海與公海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報告」報告中提到:太平洋中有一個面積相當於兩個肯薩斯州大的垃圾堆,也就是太平洋漩渦。愛冒險的David de Rothschild在2006年讀到這份報告後,決定效仿挪威探險家Thor Heyerdahl,以寶特瓶船橫渡太平洋的方式,喚醒大家對資源浪費的注意。
Plastiki的寶特瓶裡面裝滿了乾冰粉,乾冰昇華為氣體後壓力增加,為Plastiki提供了68%的浮力。全長18公尺的雙體船身只有10%採用新材料,除了枙桿是用金屬製造,其餘部分都是回收再利用。船長David de Rothschild 說:「我們的概念,是不污染大氣,不污染海洋,船上所有東西都可以回收再利用。當我們完成旅程時,整艘船也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Plastiki在今年三月由舊金山出發,行經太平洋漩渦,一路航行到雪梨。史無前例的寶特瓶船,也的確為他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挑戰。特殊的設計使得船偏離了航道,從原定的斐濟到一千多公里外的薩摩亞,而船身的損毀、修理也沒有前例可尋,一切都是在不斷的「錯誤後修正」循環中進行。
曾經,他們以為船身的損壞無法讓他們順利到達雪梨,目的地近在眼前時,又在塔斯曼海遇到了太平洋風暴。但,就像他們致敬的對象Thor Heyerdahl,他們依然以原始、簡單的形式到達大海的另一端。
興高采烈的船員們在雪梨上岸,他們發誓將環保的概念謹記在心,不會讓這次計畫的結束變成環保的句點。船長David表示:寶特瓶船靠岸後,他依然會繼續呼籲減少資源浪費、鼓勵資源回收,並在Plastiki網站上提供每個人都 為環境可以盡一份心力的方法。
Plastiki現在澳洲海洋博物館停泊展覽的一個月,而船員們還沒有宣布下一步會怎麼走,但他們的確用史無前例的方式告訴大家地球的珍貴與價值,否則,若干年後我們將不是航行在海面上,而是數不清、分解不完的垃圾。
3D TOUR http://www.theplastiki.com/exploreplastiki/
官方網站http://www.theplastiki.com/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
http://info.plas.hc360.com/2010/03/220841111823.shtml
http://gb.cri.cn/27824/2010/07/27/3245s2934089.htm
http://blog.udn.com/rocid/4264673
http://www.theplastiki.com/
部落格簡介
部落格搜尋
部落格版主

Grace目前是台大國企大三學生,天生好動一刻也靜不下來的她,利用前往德國交換學生前暑假空檔到友達光電擔任實習生。這份夢想中的工作讓 Grace可 以自由參訪綠色環保相關議題並盡情抒發個人感想,天下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玩又這麼酷的工作啦!歡迎大家跟Grace一起悠遊綠色星球!

Judy現為台大財金大三學生,喜歡採訪,與人開槓。這個暑假的友達實習讓Judy如願以償的採訪好多人 (尤其是深藏不露的工程師們!)並希望文字與影像能夠成為地球中的一點綠意,盎然。